6 月 6, 2019
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 6/05 晚間舉辦 出發Run for Dream 天來公益場
邀請200多位民眾到場觀賞 陳彥博的賽事紀錄片: 出發Run for Dream
★ 亞洲第一人! 陳彥博200天內奪4大極地賽世界總冠軍!
★ 跑遍沙漠、高山、雪地,橫跨北冰洋至南極洲,極地壯闊美景大銀幕呈現!
★ 找回出發的勇氣,和自己拚了吧!
★紀錄片電影《出發》完整記錄陳彥博十年來的熱血奮鬥冠軍之路。
男主角 陳彥博 於映後到場與大家問候。
當天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代表們也到場觀影,並於 陳彥博致詞時提供了手語翻譯。
天來希望帶給大家一個勵志、感動、興奮的夜晚,讓大家帶回滿滿的正能量。

8 月 16, 2018
《引爆點》今日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特映會,由吳慷仁、陳家逵、闊世電影出品公司及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邀請雙北市消防局的打火英雄們一起來看《引爆點》。劇組特地到場和消防員們做映後分享,向辛苦的打火弟兄們致意!
今年4月,桃園平鎮一場奪走5名消防員生命的大火,當時吳慷仁在臉書難過的分享心情,說道每次看到警消犧牲的消息,「都讓人心跳漏了一拍」表達了對打火英雄們的誠摯關心和敬意,便有了邀請消防弟兄看片的念頭。
謝謝大家今晚來看《引爆點》,
映後的舞台問候監製編劇導演主角們一字排開,誠意十足,天來基金會執行長也親自到場觀影,炎熱的夏天夜晚大家耐心排隊與親和力十足的製作團隊大合照,希望大家與《引爆點》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你們是最好的觀眾!
還沒看到的朋友們,8/31正式上映,別錯過喔,讓我們一起《引爆點》。
攝影|李開明 明室影像
引爆點 | 8.31 引爆真相





更多 天來藝文之旅 – 《引爆點》公益特映會 活動相片:
10 月 14, 2017
《哈卡巴里斯》HAGA-PARIS 敵人堆石頭
文字/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
《哈卡巴里斯》是一部關於「回家」的紀錄片,紀錄了台灣山地部落「哈卡巴里斯」年青人追本溯源回到山林裡尋根的路程。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人移民進入前分布在臺灣各地的數個語言、文化、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構成,依照台灣原住營委員會的資料,台灣共有16個原住民族: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達悟族)、邵族、噶瑪蘭族 、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後來因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改變,傳統領域逐漸縮小,現今的聚居區域以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為主,這些區域多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民族自治權。
「哈卡巴里斯」原本住在山裡,是南澳地區最晚移居治平地的泰雅原住民部落,在國民政府的要求下,哈卡巴里斯陸續從山上遷徙至平地,並與平地文化融合,也逐漸失去部落的名字及傳統文化智慧。對於許多部落中的族人來說,「哈卡巴里斯」代表的是祖先的家,也是他們文化的開始、記憶中永遠的家鄉。 面對耆老們相繼離去,沒有文字紀錄的現代泰雅族也面臨許多部落文化智慧的失傳,為了讓後代族人了解的泰雅族的文化智慧,曾經受過正式頭目洗禮的泰雅族耆老-哈勇桑 (HAYON san)踏著高齡86歲的步伐,透過七天的徒步旅程,帶著年青泰雅族人翻山越嶺,走回曾經屬於他們的家鄉-祖靈之地「哈卡巴里斯」。 2011年拍攝當時以經高齡86歲的哈勇桑,已於2016年末辭世,本片紀錄了哈勇桑人生最後一次的返家之路,多少歷史故事、泰雅傳統gaga精神、現代人所遺忘的大自然山林智慧,希望可以透過本片多少傳達給後代子孫。
2011年9月17日《哈卡巴里斯》於台灣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小舉行露天首映會,吸引來自台灣各地超過千人共襄盛舉,2012年由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資金《哈卡巴里斯》參加國際影展,並於台北免費公益放映四場共計約700人觀賞,會後舉行導演與觀眾座談互動熱絡。 《哈卡巴里斯》紀錄片由袁緒虎導演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歷經近兩年時間拍攝製作。
中文片名:哈卡巴里斯
英文片名:HAGA-PARIS
類型:紀錄片
片長:70分鐘
發音:中文、泰雅族語
字幕:中文、英文
導演:袁緒虎
製作單位:緒虎製作有限公司
9 月 1, 2017
[ 海、人、魚 ]
海洋為全球第7大的經濟體系
地球上有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5年5月的《重振海洋經濟-2015年行動方案》報告中指出,全球主要的海洋資源價值保守估計達24萬億美元,若與全球十大經濟體相比,海洋每年可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總值可達2.5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其可利用資源正在急劇減少,原因包含了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濫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資源的影響。海洋資源左右著人類的生命與生計,臨近崩潰的漁業、大量被砍伐的紅樹林以及逐漸消失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威脅正在擴大中。 WWF中國海洋項目於同年發布了《擁抱潮汐》紀錄片,這部24分鐘的紀錄片講述了保護漁業資源和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
台灣海洋生物種類達全球十分之一
台灣面積佔地球不到萬分之一,海洋生物種類卻達全世界十分之一,包括已記錄大型海洋生物如魚類3,000種、珊瑚礁區最美麗的蝶魚有43種,是全球各地之冠,其他如海藻600種、珊瑚250種,軟體動物,例如貝類2,500種、甲殼類動物,如蝦蟹類達600種、棘皮動物有150種以上。台灣由於生物種多,能量和物質循環(大自然營力—海流、湧浪、風力等)途徑複雜,生態系統容易保持穩定而形成最大生物量,這也就是早期台灣海域連岸邊都可輕易捕獲大魚,近海魚群多得捕不完,但是現今因為人類過度捕撈的結果,台灣近海漁獲已不如以往。
海、人、魚
台灣海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分布臨界,擁有眾多類型的海岸、變化多樣的海流、海洋生態系類型眾多等多項天然的特點,相當珍貴,受到全球海洋專家的重視。 近年來台灣海洋生物被濫捕濫盜的情況時常發生,令各界憂心,除了加強校園海洋保育教育宣導、海洋運動、海洋觀光加強保育概念、企業與團體發起淨灘活動,媒體上也常看見海洋保育宣導。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名TPK於2016年開始參與袁緒虎導演的海洋保育宣導計畫,袁導演是台灣目前唯一的海底動態攝影導演,袁導演與其團隊曾參與張艾嘉所執導的電影[念念]製作,負責水中動態攝影與相關演員訓練,並負責多部水中影片的製作。袁導演希望利用商業片的型態,美麗的畫面、容易引起普羅大眾共鳴的故事,來包裝海洋保育的議題,讓這個議題深植人心,[海、人、魚] 電影短片於是於2015年成形,有美人魚、有愛情故事,途中因為資金問題延至2017年正式啟動,經過嚴謹的選角與演員水下訓練,在蘭嶼完成拍攝,2017年9月1日於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首映會,劇中演員與導演並於會後與觀眾進行了映後對談。。
片名: [海、人、魚]
類型: 劇情片
片長: 40分鐘
導演: 袁緒虎
製作公司: 續虎製作有限公司
公益贊助: 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TPK


